技术文章

article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技术文章

原子行星模型

更新时间:2024-09-27点击次数:

image.png

核宝:“1910年,欧内斯特·卢瑟福(Ernest Rutherford)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——原子行星模型,这个理论推翻了他的老师汤姆生的‘葡萄干蛋糕模型’。卢瑟福指出,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内,而带负电的电子则围绕在原子核周围运动,如同行星围绕着太阳运动一般。”

“接下来,就让我们看看Q奇在卢瑟福那学习请教的故事吧!”

image.png

Q奇:“卢瑟福教授,我又回来拜访您了!听说您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,可以和我讲述一下您是如何得出这个理论的吗?”

那我们就直接切入正题吧!还记得我的老师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蛋糕模型吗?按照他的想法,原子就像一个内部漂浮着带负电电子的正电荷海洋。因为电子的直径很小,所以理论上说,当α粒子穿过原子时,它应该能不受电子的干扰或阻挡。

image.png

于是我让我的学生盖革(Hans Geiger)和马斯登(Ernest Marsden)向金属箔发射α粒子,通过观察α粒子的运动情况,来验证原子的内部结构。

image.png

阿尔法:通过观测荧光屏上的发光位置,我们就可以观测α粒子击打金属箔后的运动情况了。

Q奇:这个实验的结果是?

我们观测到击中金属箔的α粒子产生了与我们预期不同的三种运动:

1.大多数α粒子在没有太大偏差的情况下通过了箔片;

2.少量颗粒被箔偏转,而且这种偏转非常小;

3.极小部分的颗粒产生了大角度(大于90°)偏转,其中有一些甚至偏转角度大于 150°。

image.png

Q奇:“有些α粒子不仅没有径直穿过去,甚至产生了大角度偏转?是因为α粒子在原子内撞上了什么东西,从而发生了反弹吗?”

你说的没错,但这样的结论还不够完善。我们其实可以从这个实验现象中得出三个结论:

1.大多数α粒子没有偏离,说明原子的绝大部分是空的;

2.小部分α粒子被大角度偏转,说明原子中心应该有很强的带正电排斥力;

3.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占比非常少,说明原子中带正电荷的区域,与原子整体的体积相比非常小。

由此我推断,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,它的周围被电子包围,就像行星一样,于是我称它为原子行星模型。

image.png

Q奇:这可真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!虽然肉眼看不见,但听到这个名字,我就已经能快速想象原子内部的结构了。

可这样的结论,在当时的学界被认为“太超前”。所以在那之后我又思考了一两年,并做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计算。最终我才大胆地推翻了汤姆生老师的葡萄干蛋糕模型,并正式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。

不过我的理论还是存在漏洞,因为我还无法解释电子为何能稳定地待在核外,而不是被带正电的原子核吸引。

Q奇:但您大胆的科学想法,依然是从实验事实出发,并科学地进行过计算。我很欣赏您严谨的态度!

卢瑟福:谢谢你!话说回来,我还有一位叫尼尔斯·玻尔的学生,他对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列也颇有研究。我相信他会分享更多有关这方面的前沿知识给你。


小百科——半太郎的“土星模型”

在汤姆生提出“葡萄干蛋糕模型”的同一年,日本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也提出土星型有核原子结构,并被后人称作“半太郎土星模型”。半太郎认为,带正电子的核心在原子中间,周围环绕着若干电子,类似土星和土星环的状况。

长冈半太郎对于电子的类土星环轨道的想法源于苏格兰学者詹姆斯·麦克斯韦对土星行星环的稳定理论——即土星环能稳定存在是因为土星质量极大。“半太郎模型”成功预言了原子存在一个质量极大的原子核,就像极大质量的行星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