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文章
article2.4.4 射线胶片的分类与选用
在工业射线照相中使用的胶片,从大的方面分为两种类型:增感型胶片;非增感型胶片(直接型胶片)。增感型胶片是指适宜与荧光增感屏配合使用的胶片,非增感型胶片适于与金属增感屏一起使用或不用增感屏直接使用。
增感型胶片当不与荧光增感屏配合使用时,其感光度将比使用荧光增感屏时低很多。增感型胶片也可与金属增感屏一起使用,这时与感光度近似的非增感型胶片相比,它所得到的影像的对比度要低一些。非增感型胶片不适宜与荧光增感屏配合。按照近年来射线照相技术发展的情况,在射线照相中一般不使用增感型胶片。
按照胶片感光乳剂的粒度和主要的感光特性,射线胶片定性地划分为四类。表2-10是各类胶片的基本性能的要求,表中数据是一种牌号胶片给出的参考值。
表2-10 射线胶片分类性能要求
类 型 | 粒度/mm | 感光度 S | 梯度 G | ||||
要求 | 尺寸 | 要求 | 相对值 | 要求 | D=2.0 | D=4.0 | |
G1 | 微粒 | 0.1~0.3 | 很低 | 7.0 | 很高 | >4.0 | >8.0 |
G2 | 细粒 | 0.3~0.5 | 低 | 3.0 | 高 | >3.7 | >7.5 |
G3 | 中粒 | 0.5~0.7 | 中 | 1.0 | 高 | >3.5 | >6.8 |
G4 | 粗粒 | 0.7~1.1 | 高 | 0.5 | 中 | >3.0 | >6.0 |
图2-30 胶片的梯度与黑度关系
图2-30是不同类型胶片的梯度与黑度之间的关系。图中曲线A为细颗粒非增感型胶片的结果,曲线B为中等感光度的非增感型胶片的结果,曲线C为增感型胶片与荧光增感屏一起使用的结果。从图中可见,对增感型胶片,在黑度为1.5左右可以得到最大的梯度值,所以对增感型胶片在使用时才规定黑度应为1.5左右。非增感型胶片的梯度随黑度的增加持续增加,至少可以延续到黑度为12~16左右,特别是对细颗粒的胶片。正是因为这样,近年来对射线照片的黑度都倾向于提高。
近几年,国外标准关于工业射线照相胶片提出了“胶片系统”概念,并按胶片系统进行新的分类。我国已等效采用了这些新的标准。
所谓胶片系统,是指把胶片、铅增感屏、暗室处理的药品配方和程序(方法)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,并按这时表现出的感光特性和影像性能进行分类。
胶片系统按下列三个性能指标进行分类:
1)梯度G,即胶片特性曲线在规定黑度处的斜率;
2)颗粒度sD,射线照片黑度在规定黑度下的随机偏差;
3)梯度/噪声比,在规定黑度下的G/sD值,它直接相关于信噪比。
表2-11列出了胶片系统分类的具体指标。应注意的是,这些指标都是在特殊规定的X射线管电压、靶材料、增感屏材料和厚度、黑度范围等条件下测定的数据。
表2-11 胶片系统的主要特性指标
系统类别 | 梯度最小值Gmin | 颗粒度最大值(sD)max | (梯度/颗粒度)最小值(G /sD)min | |
D=2.0 | D=4.0 | D=2.0 | D=2.0 | |
T1 | 4.3 | 7.4 | 0.018 | 270 |
T2 | 4.1 | 6.8 | 0.028 | 150 |
T3 | 3.8 | 6.4 | 0.032 | 120 |
T4 | 3.5 | 5.0 | 0.039 | 100 |
注:表中的黑度均指灰雾度以上的黑度。
以前的工业射线照相胶片分类,主要是从胶片自身的性能考虑,但实际上给出的是在一定条件下胶片的感光特性。胶片系统概念,进一步考虑了得到的影像性能,但这时所呈现的特性,仍是在规定的特定条件下的特性,因此,并不是可作为一般性能广泛应用的特性。
在射线照相检验工作中,应按照射线照相检验标准的规定选用胶片。一般说,采用中等灵敏度的射线照相检验技术时,应选用T3(G3)类或性能更好的胶片,采用高灵敏度射线照相检验技术时,应选用T2(G2)或性能更好的胶片。当特别注意检验裂纹性缺陷时,一定应选用性能好的胶片。在射线照相检验技术中,一般不允许选用T4(G4)类胶片,也就是一般不允许选用增感型胶片。
胶片在存放中,应避免接触有害气体,应远离热源和辐射源。尽量存放在温度低和湿度低的环境中,存放中应使胶片避免受到较大的压力。这样使胶片在存放中尽量减少灰雾产生,减少可能产生的其他问题。胶片的最佳贮存温度为4~24℃左右,最佳贮存相对湿度为30%~60%左右。温度和湿度过高会导致胶片灰雾度增加,且乳剂膜发粘,造成胶片间粘连,甚至发霉。但温度和湿度过低会造成胶片变脆,易断裂和产生摩擦静电。